造血干細胞捐獻者:有一種付出叫竭盡全力

對于每一名中華骨髓庫志愿者來說,能夠配型成功捐獻一次造血干細胞已經(jīng)很了不起,而能夠兩次捐獻造血干細胞更是極為難得。在安徽,目前已有3位志愿者兩次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,履行了加入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時的生命之約。
第二次,他沒有絲毫猶豫
2022年1月24日,李明只身從北京趕往合肥,只為再次捐獻造血干細胞,挽救那個未曾謀面的生命。這是他時隔7個月第二次捐獻造血干細胞。
2021年6月,李明第一次捐獻的時候,還是一名大四的學(xué)生,為了挽救這位和自己HLA配型相合的急性白血病患者,他帶著筆記本電腦在醫(yī)院完成了畢業(yè)論文的再稿。今年1月,第二次捐獻的李明已經(jīng)是北京工商大學(xué)的在讀研究生。
根據(jù)中華骨髓庫的規(guī)定,兩次捐獻造血干細胞需要間隔半年以上。因為有過一次捐獻的經(jīng)歷,他對造血干細胞捐獻的過程已經(jīng)不陌生。所以當(dāng)他接到馬鞍山紅十字會的通知以后,他沒有絲毫猶豫。“沒問題,我愿意!
李明出身于宿州靈璧縣的一戶普通農(nóng)民家庭,家人對他捐獻造血干細胞雖然有些擔(dān)心,但是樸實的父母仍然非常支持。在捐獻前一天,得知李明要第二次捐獻,遠在福建的父親趕到了合肥,在兒子身邊全程陪同實現(xiàn)了捐獻。
因為溫暖,所以可以溫暖
2018年12月,在一場生命與時間賽跑的捐獻中,來自安徽理工大學(xué)的葛宏港,毫不遲疑的捐獻出“生命的種子”,挽救一名12歲的急性白血病患者。
2021年3月,葛宏港又接到淮南市紅十字會的電話,當(dāng)初挽救的那位患者病情復(fù)發(fā),十分危急,需要二次捐獻造血干細胞才能迎來第三次生命。
接到通知后,葛宏港在處理好畢業(yè)、找工作等一系列人生重要階段的相關(guān)事情,又陪同生病的奶奶看好病后,最后說服了家人,于2021年5月再次捐獻了造血干細胞。
“因為曾經(jīng)我也被溫暖著,我希望我也可以溫暖別人”。高三那年,來自上海的紅十字志愿者給予了他3000元的資助,這也在葛宏港心里埋下了善和愛的種子。
“大家都說那位小妹妹是幸運的,但我認(rèn)為自己才是最幸運的,因為我終于有一次回報社會的好機會”。對于二次捐獻,葛宏港并不覺得有什么,他只希望這個14歲的小患者能邁過這道坎,趁著這最美好的人生時光,在陽光下和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快樂地奔向她的前程。
“這一次,我拼盡了全力!”
“有一種情感,與其他無關(guān),只因我們血脈相連!眮碜曰茨系暮R且幻a(chǎn)士,每天看著一個又一個小生命在自己手中平安降臨,讓她對生命有著更深的理解和認(rèn)識。
得知自己配型成功的時候,胡常引興奮地脫口而出:“中了頭彩!太幸運了!”2012年底,這位善良的姑娘克服因過敏體質(zhì)導(dǎo)致的嚴(yán)重不適,堅持9個小時,為一個身患血液病、有兩個孩子的母親成功捐獻了造血干細胞。
2018年7月,雖然剛經(jīng)歷了一次嚴(yán)重的車禍?zhǔn)鹿适中g(shù),但是在接到為那位患者捐獻淋巴細胞的通知時,她沒有猶豫。可就在準(zhǔn)備捐獻的前一天晚上,因患者病情變化,不得不終止捐獻。從此以后,患者的情況一直是她心中的牽掛。
2020年10月,當(dāng)她逐步調(diào)整好身體,準(zhǔn)備孕育小寶貝的時候,卻再次接到了為這位患者捐獻造血干細胞的通知。她依然沒有遲疑,又一次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挽救生命的征途。
與8年前一樣,注射動員劑后,因特殊的過敏體質(zhì),胡常引還是出現(xiàn)了較大的胃腸反應(yīng),五天五夜不能進食,只能靠輸營養(yǎng)液來維持。但是她還是那句話:“我要是不救她,那兩個孩子就沒有媽媽了!
胡常引成功捐獻后長舒了一口氣,“這一次,我也是拼盡了全力!”
自2004年5月,安徽開展造血干細胞捐獻工作以來,累計已發(fā)展志愿者近6萬人,造血干細胞捐獻已達393例。他們用善良與大愛,用堅韌與勇氣,竭盡全力,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生命的接力,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生命的相逢。(趙瑋瑋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